六眼楼清理现场难度很大,工友们认认真真地干活很怕遗漏什么东西。
那天早晨,刚开工不久,有人发现了不完整的瓦当和灰色的脊瓦。这些都是房屋的建筑构件,单纯的长城敌台是没有的,毫无疑问,六眼楼是有楼橹的高级敌台。(楼橹的标准形式,参考图片)
有望亭的楼台
(从书中节选的立面图)
长城史载:“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原则,远在秦始皇的时候就确定了它,后来司马迁又把它写入《史记》,以后各朝修筑长城都是遵循这一原则。凡是修筑关城隘口均选择在两山峡谷之口,或是河流转折之冲,平川人旅必经之地,这样才能控制险要,既可降低人力成本,又可节约材料,以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蓟东长城修筑也是选择在燕山险要之处,比其他地区更显雄奇。蓟东长城城墙,充分地利用山川走势、地形盘桓,甚至依据山顶自然形状建墙修筑没有破坏自然环境之举。蓟东长城在戚继光规划下都是沿着山岭的险峻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取“易守难攻”的效果。
据嘉靖《山海关志》卷三‘营二之二’云“黄土营,长谷口(板厂峪)驻操营,石门寨营,平山营。以上营设指挥或千户一员管操,另设提调指挥一员总之。于石门寨驻扎。遇各关警报,则督率所部兵马分照地方策应。设关者何?据险扼之也。设营者何?伺其人遂之也。……又自居庸抵山海。依山阻险,设关寨敦煌营垒数十伯,所遏厥出没,可谓尽羁 之术,极备御之策矣。”
(找到的残存瓦当)
据传,秦时修长城,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那时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土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曾下令冬天也得赶工。冬天天冷,和泥需用热水,因此,民工们就把大铸铁锅用三块石头支起来,下面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发现,有的铁锅被烧坏了咧开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就漏光了。可民工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热石头就炸裂开来,爆出许多白粉,民工们瞅着,突发奇想,把这白粉用水搅和,觉得比土泥还柔软,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一来二去,民夫们发现,用这白粉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土泥抹的结实的多。民工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此方法自燕山地域起流行全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这算中国人聪明才智在工学上的一件伟大发明。
明·尹畊诗:
去年修边君莫喜,
血做边墙墙下水。
今年修边君莫忧,
石做边墙墙上头。
六眼楼修建竣工之后,成为万里长城其中的一环,担负起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国家开始在长城上排兵布阵以拒敌。六眼楼有多少驻军呢?
据康熙《山海关志》卷三之‘敌台’云”……以上敌台共二十三座,每座设防守百总一名,南兵五名,北兵二名,统以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随火器什物俱全。(以上系旧志,近多废。)【注:千总,六品武官。把总,七品武官】
这里的“南兵”该是戚继光从义乌市带来的义乌兵吧!为什么?有据可查的原因不外两条,一是南兵纪律严明,远比北兵精明干练的多,战斗力强大。二是南兵最早接触和使用火器。冷兵器思维下的长城边防急切需要热兵器补充和改造。
戚继光在其兵书《纪效新书》中的卷17之守哨篇里规定:
今开墩堠该备什物,每墩立五人睡住卧房一间,不拘草瓦,灶一口、水缸二个、锅一口、碗五个、碟十个、米一担、 十斤、种火一盆、种火牛马份一担。……
这里的“墩立五人睡住卧房一间”的表现形式应该是“楼橹”,长城沿线几乎大同小异(见参考图片)
敌楼的主体完全是战斗机动区,外墙上都有望窗或者箭孔,那么睡房只能在上层有卧房的“楼橹”里了。(参考解剖内部结构图片)
《纪效新书》其中还规定:
墩堠报警号令
每墩不拘日夜,分三人,带起火三支,碗口铳一个。手铳三个。……遇有贼登,尽则摇旗放铳为号,夜则放起火放铳为号,墩上即接应。
查点每月本职十次,把总七次,卫所五次。各差人本府於见驻之处起南北分发人员点闸,如有不到者,即便绑解治罪。……
蓟东长城在戚继光高瞻远瞩和明察秋毫的统帅之下,在燕山的崇山峻岭中横空出世,那是大明长城最辉煌的岁月,六眼楼开始了它威武的边塞生涯。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得出当初驻兵的场面。
深秋的最后一场雨水浇灭了满沟的烧砖窑火,饱含窑工血汗的块块黑灰大砖被人蚂蚁搬家运到北岭的险峻山脊之上,垒成钢铁长城,汉家胸怀里的故国家园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疆界,墙垣上的垛口架上崭新的铁火铳,箭眼的后面堆着新鲜的石雷,散放火气的方砖墁道上,雄赳赳气昂昂的巡城边兵,踏出整齐的脚步,逃得远远的山兽猛禽都吓得缩起了骄傲的脖子,哀叹失去了的野蛮天堂和被封闭了的遥远的荒原。
六眼楼上树起了高高的军旗,军兵开始了与长城共存亡的宿命。楼橹里飘起袅袅的炊烟……
本文作者:王英之先生,图文均来自王英之先生。